【無業日誌(2)】職涯北極星的探索之旅

從一對一的交流中找尋自己的北極星

Mark Liang
Oct 8, 2020
Photo by Jordan Ladikos on Unsplash

經過了兩個月左右的無業生活,自己的探索之旅又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候了。這兩個月一方面增加了很多生活體驗,像是抱石、衝浪、露營、學滑板、辦工作坊、看各種展覽、報線上課程等,另一方面也有持續在進行一對一的訪談來認識不同產業的人,試圖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去決定下一步的方向,並且了解自己的機會點在哪裡。

很多人問我:「這陣子過得如何?有聊出什麼心得嗎?」首先由於現在時間全部是由自己掌握的,所以老實說忙的時候很忙,閒的時候也是躺在家裡放空,但至少自己的 backlog 還是充滿著想做的事,正努力慢慢地消化中。至於有沒有聊出什麼心得,我想就藉由這篇文章來稍微回顧一下自己在聊天中的一些學習與思考脈絡,希望也能幫助到在轉換職場中的人!

先說明一下這些訪談的目的,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解釋過:

生命設計訪談就是去聽別人的故事,找到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情的人,實際去和他們對談,了解該領域的真實狀況,除了可以知道自己要達到那個目標還欠缺什麼技能,也可以藉此評估那樣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

對我來說,我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做出自己的產品,甚至是經營自己的公司或團隊,所以我需要了解的事情大致上分成兩個:

  1. 如果是有創業經驗的或是正在創業的,我會去了解他創業起步時的思考方式以及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是否有值得借鏡的學習。
  2. 如果是在公司中負責經營產品的或是擔任負責人,我會去了解團隊的運作方式、PM & UX 扮演的角色,順便看看自己是不適合這家公司。

以下節錄一些我看到的狀況與心得:

  • 關於創業這件事,熱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題目相關的能力(不管是技術能力或是人脈)去支持你的熱情,並且找到對的人去和你一起實踐理想,找錯合作夥伴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 創業要能延續,很重要的一點是賺錢的能力/養活自已的能力,也因此初期在想題目的時候往往也會思考到市場大小與營利的各種方式,並且創辦人通常要兼任商業開發(BD)的角色。
  • 不管大公司或新創,都會面臨到維持本業與持續創新的平衡,有些公司會分成兩個產品團隊,一邊去顧好本業另一邊去嘗試開發新機會。這時候很關鍵的就是要怎麼分配資源,以及如何做好決策讓創新的機會能夠放大,或是快速承擔失敗並繼續迭代創新。
  • 產品經理的角色有慢慢在公司中變成重要的樞紐,有些公司初期可能都沒有 PM 的角色 (比較是創辦人兼職 PM),也因此如果有 PM 這個職位的話很多時候是幫忙分擔一些決策上的任務。有朋友和我分享:「PM 的職責就是三件事:Make clear decisions、move team fast、kill products」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有清楚的目標去訂定決策排優先順序、能夠清楚了解團隊狀況分配好資源去推進產品的迭代,並且能夠在失敗的時候不拖泥帶水的決定好哪些東西該砍掉。(也有另一個說法是說 PM 也是一個 “P”rocess “M”aker!)
  • 產品經理(PM)在不同公司所兼顧的職責都很不一樣,目前聊到如果公司設計團隊比較偏向 UI 為主的話,PM 就需要負責很大一部分的 UR/UX 的工作,去定義好問題並且提出很明確的 wireframes 甚至是 prototypes;如果設計團隊比較成熟進展成 Product Designer 的公司,PM 會有更多時間掌握策略與營運相關的事務,把產品設計相關的職責授權給設計師,形成 PM + UX 的拍檔模式。
  • 同樣是關於設計團隊相關的話題,還我滿好奇不同公司的設計成熟度。其實只要問一下團隊組成、設計師的專長,以及設計師平常會參與的會議以及合作到的對象大概就可以知道了。目前聊到大部分公司沒有 UR 所以設計研究的職責通常是在 PM 或是 UX 身上,另外很多公司也沒有區分 UX 和 UI 所以其實都要兼顧。再來就是有些公司是有 UX team 然後指派設計師去不同產品所以可能身兼數個專案,比較負責把 PM 的想法與草稿轉化成最終產品;有些則是把設計師安插在產品開發團隊底下,比較是 Product Designer 的角色,去兼顧產品的走向以及從頭到尾參與新功能的開發與設計。
Photo by Med Badr Chemmaoui on Unsplash

講了這麼多聊天過程的心得,我想回到這篇文章的標題 — 找尋自己的北極星 ,我發現自己在這些訪談的過程中,有慢慢形塑出自己未來想在職場上發展的能力以及目標,雖然可能稱不上是北極星,但也幫助我知道自己的時間應該投入在哪。另外剛好最近持續在閱讀《深度職場力》,對於這個思考過程也滿有幫助的,獲得了很多對於自己現狀的體悟:

  1. 先累積自己的職場技能/職涯資本再思考創業的可能性,不要靠一股熱情或想像力就栽進去。有明確的創業題目以及相關能力之後,可以嘗試先以副業或 Side Project 的形式開始經營 (記得要能賺錢養活自己很重要)。
  2. 根據自己的經歷找尋獨特的領域來發展也是一種策略,能壓縮累積技能的時間(因為已經有相關技能),但相對也要花更多時間來開拓這個新的未知領域,轉化成獨特的價值。
  3. 最近不管是看了《一人公司》、《一人創業思考法》還是《財務自由》,都強調一點就是要回歸到自己想要建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在進入到下一個職場或是之後創業的話,都要去思考如何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型態,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至於現階段職場目標的北極星大概是長這樣:

Create product & team experiences that inspire people to imagine better futures and make meaningful connections.

這邊包含了幾個我感興趣的面向:

  • Product experience → 善用產品策略與體驗設計的能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以提升設計對公司的價值。
  • Team experience →規劃適當的團隊流程以及產品營運方式,強化團隊與公司目標的連結與認同。
  • Inspire people → 透過不藏私的分享與溝通,傳達產品/公司的使命與願景給使用者、社群與團隊。
  • Image better futures → 運用未來思考激發使用者與產品團隊對於新科技和新體驗的好奇心,並持續探索各種可能性。
  • Make meaningful connections → 透過上述的方式,為產品與客戶、團隊與產品、團隊與公司、公司與社群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以上大概就是我近期的一些心得,以現實來說北極星這件事多多少少會微微變動,每個職場階段或人生階段都應該要檢視一番看看是否有要調整,一旦確立了現階段的北極星,我相信它就能幫助你步上軌道,不管走的快或慢,都能讓你確信自己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Your direction and purpos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speed.”

— Richard L. Evan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帳號來督促我寫更多文章,也可以幫忙轉貼分享這篇文章,或是純粹幫我拍拍手鼓勵鼓勵也行👏👏👏,謝謝大家~

--

--

Mark Liang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 @KKBOX. Love to create product experiences, share design knowledge and workplace experience. www.youwenl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