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經驗的求職教戰守則

踏出設計職場第一步:給求職新手的十點建議

Mark Liang
Aug 25, 2023

你好!這是我個人十年職涯回顧的系列文章之一,預計共會撰寫 10~20 篇文章來檢視不同階段的職涯歷程;如果有興趣了解後續更多的設計職涯相關主題,歡迎追蹤我或拍手鼓勵👏👏👏,敬請期待!

前言

十年前在美國剛畢業於設計研究所時,由於簽證的關係滿急迫地想要找到工作,當時沒有所謂的遠端面試,通常都是會先有簡短的電話面試 (超不喜歡講電話…),然後就是精實的 on-site 面試;在幾個月的求職過程中我看了不少準備方法以及面試技巧,但實際面試情況滿慘烈的,面了十幾家公司都獲得無聲卡或是說有更好的人選。回想起來,自己當時英文口說還沒有很順暢也容易緊張,同時也意識到研究所的課程作品和職場需要的技能有滿大的鴻溝。後來我是因緣際會獲得了兩個實習的機會,其中在 AKQA 的實習完成後也成功轉正職;這中間的過程讓我學習不少,也認知到在沒有任何實務經驗下怎麼找工作比較合適。

總之,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重新思考一下,如果我現在要給當時的我一些求職相關的建議,我會對自己說些什麼?藉此我想整理出適合零經驗求職的策略,包括面試準備方向以及心態的調適。

如果你正在找尋第一份設計工作,或是過去也曾經面試四處碰壁,以下的建議與經驗也許能引起一些共鳴,也希望對你在求職的路上能有些幫助!

給求職新手的十點建議

找尋機會

  1. 人脈可以為你打開很多扇門
    前面提到我後來找到的兩個實習機會,其實都是仰賴別人介紹而非自己主動找的,一個是老師幫忙介紹的互動裝置工作室,剛好唸書期間跟這位老師有滿多課堂上的交流以及課外的合作,所以滿感謝他願意幫我推薦;另一個實習機會的故事就有點神奇,是我爸媽來參加畢業典禮後在美國跟團玩了幾天,剛好有同團的說他們有在找實習生,就留了 email 請我去試試看,也就是我後來轉正職的 AKQA。這也讓我認知到,維繫一些人脈或是主動找尋人脈會是很關鍵的!以我的個性好像有點難馬上給人有第一印象,加上又沒有工作經驗,通常是需要和我有一定熟悉程度的人來為我做擔保或推薦。因此剛畢業後同學們找工作的期間,其實滿多人是透過認識的學長姐來快速獲得面試的機會,或是有先找到工作的同學也可以幫忙互相介紹。
    建立人脈老實說也不能太刻意,建議以真誠的心態去多認識不同人;看過有人推薦直接在 LinkedIn 上敲人閒聊,當然大部分的人通常好心會回覆,但還是建議先以建立關係為目標去做了解,也許是以對方的一篇文章、一集 Podcast 為出發點去聊聊,而非一開始就明確地表明想要找工作機會。
  2. 多接觸社群
    呼應前面建立人脈的部分,接觸社群也是一種拓展人脈的方式,同時也能了解到最近比較熱門的設計議題是什麼,來幫助自己在面試的時候有些話題可以聊。當時在舊金山的我其實也參與不少當地的設計活動,像是 SF Design week 有機會可以參觀不同的設計公司,或是參加一些大公司舉辦的演講等;比較可惜的是因為當時都是跟同學們一起去,並沒有因此多認識到新的朋友或是獲得什麼樣的新機會。如果有興趣參與社群活動的話,我會滿建議至少可以和講者或是坐在身邊的人聊聊,後續也許能在線上保持聯繫,會是不錯的方式。總之我會跟當時的我說,比起埋頭苦幹的準備面試,有機會也可以多去詢問身邊的朋友、老師,以及在參與設計相關的社群活動時更大方地去找人尬聊,這些弱連結在未來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調整心態

  1. 專注在充實自己
    還未有工作經驗時,最重要的還是累積職位所需的相關技能,透過自己發起或是和別人協作的專案來練習自己的技能;我會建議當時的我最好能有學校專案外的 Side Project 來展示自己獨特之處,或是分享一些自己學習歷程的文章來表達自己關注與鑽研的主題,這些內容也許都能成為面試中閒聊的話題。
  2. 不要把挫敗看得太重
    面試的結果其實滿看機運的,有可能就是剛好有更適合的人選,或是公司當下需要支援的專案類型比較不符合你的能力,因此如果你四處碰壁也不要太灰心,被拒絕只是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如果你已經準備充足,好好地展現自己的優勢,那也就問心無愧,把每次面試當作經驗的累積。
  3. 從考生心態轉為分享心態
    我常常和我的 Mentee 提到,在面試過程中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是面試官的同事,以「分享心態」去介紹自己以及了解對方,去模擬未來如果在同一個團隊工作時,彼此討論與溝通的模式會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心態一方面你會以更開放真誠的態度去討論不同議題,另一方面比起「考生心態」自己的表現也會比較自然放鬆,不會顯得那麼緊張,或是比較不會太迫切地想要表現自己而顯得生澀。

準備面試

  1. 強調人格特質與學習能力
    當公司在找 Entry-level 或是剛畢業的設計師時,看重的通常不是即戰力,而是人格特質與學習/適應能力;因此設計硬技能的展示點到為止就好,除非真的有很特殊的技能可以為自己的獨特性加分,不然更重要的其實是溝通表達能力,以及表現出的熱忱與好奇心。另外在美國面試通常也滿看重作品集外你個人的生活樣貌,他們會好奇你有沒有什麼特別鑽研的領域?平常的嗜好是什麼?是否是個會玩又會工作的「有趣的人」?太死板或是沒有幽默感可能會被扣分的!我會建議當時的我,多主動分享自己學習全新領域的具體經驗,強調自己多元的背景所帶來的不同觀點,以及多多保持微笑!
  2. 徹底研究面試的公司
    熟悉面試的公司算是必定要做的事,但什麼叫做「徹底研究」呢?我會建議盡可能地把想知道的資訊都先自己找找看,像是公司的歷史沿革、產品線與市場、主要競爭者是誰,甚至公司文化和近期發展的方向等;若找不到的也可以透過 LinkedIn 上找在職的員工去詢問看看,或是留到實際面試的時候來詢問。如果能知道公司招募的性質也會有幫助,比如說是補上離職的員工,還是因為擴大產品線要新增更多人手,又或者是為未來做準備而儲備人才等,有這些資訊就能知道實際在面試的時候該展現哪些面向的特質。另外一個我認為也會有些幫助的是徹底研究面試官 (有點像肉搜…),一方面幫助你面試前就已經好像見過這個人而不會那麼緊張,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啟一些共同興趣的話題,像是有一次我就發現我參加過面試官在某次 conference 的演講,就以演講內容跟他閒聊了一下,把面試的氣氛變得比較輕鬆自在。
  3. 練習練習再練習
    面試是需要練習的,當時的我並沒有實際找人來協助我演練面試流程,覺得滿可惜的;現在有很多線上的資源可以幫助你找人練習面試,像是我自己之前在 ADPList 上就協助過不少 Mentee 進行模擬面試,我認為幫助會比想像的大!多一個人的觀點可以幫助你看見一些盲點,以及了解到整個面試該呈現的內容比重與節奏。充分的準備與練習能讓你熟悉要講的內容,對於常見的問題也能有自己擅長的回答方式,協助你面試的時候展現出該有的自信。若遇到自己真的不熟悉的議題或是沒準備到的部分,切忌不懂裝懂,誠實的表達自己目前的理解狀態以及學習意願即可。

其他策略

  1. 找實習機會或是 Volunteer
    當時在美國其實不少公司會有實習的 program,三個月六個月都有,但可能我一心想找正職來搞定簽證問題所以並沒有考慮先從實習開始 (結果後來還不是先實習…)。如果是剛畢業的學生,我認為實習是一種幫助自己了解產業以及學習「上班能力」的好機會,也能順便體驗看看不同形式的公司像是 Agency 或是 In-house Design Team 的差異 (下一篇會提到)。更重要的是,透過實習可以累積至少一兩個實戰經驗的作品,幫助往後在面試時有更多故事可以分享。
    另一個常見的方式是擔任活動或是社群的志工,比起一直參加活動,擔任志工更能從幕後了解辦一場活動的實際運作流程以及挑戰,也可以在志工經驗中接觸到一些做設計的機會,增加可分享的作品案例。呼應到前面提到的人脈,擔任志工也是認識不同人的極佳場合,也許能因此建立一些好的印象進而讓機會自己找上門來。
  2. 從 Freelancing / Side Project 著手累積實戰經驗與作品
    零經驗找不到工作就來自己創造經驗吧!國外有滿多平台有媒合 Freelancer 的服務,讓設計師能夠自行報價接案,幫助設計師累積自己的作品與實務經驗 (比較多是平面設計或是影像處理相關的案子就是了)。另外自己發起 Side Project 也是不錯的選擇,一方面能夠自己掌控設計流程做出作品,另一方面如果是多人協作的 Side Project 也能累積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的經驗,往後在面試都是能夠加分的。題外話,很多人也許會嘗試以 “Redesign” 的專案當作自己的作品之一,這種類型的專案有點算是雙面刃,進行起來是滿簡單快速的,但也很容易變成沒來由的重新設計,或是流於比較膚淺的換皮專案而已。

回頭來看,當時的我主要還是依循著大量投履歷、準備面試與作品集、現場面試的既定流程,面對到挫折的時候也只是回頭再依循這樣的流程,滿多策略沒有應用到有些可惜;如果能給當時的自己上述的十個建議,一定能夠帶來全新的觀點來面對求職的過程!讀到這邊或許你已經注意到,這裡的建議並不僅適用於零經驗的求職者,無論你是正準備轉職,還是在職場中感到疲倦後想要尋找新工作,我相信這些建議中一定有一部分適用於你。期望這篇文章能夠對所有正在尋找工作的設計師們有所幫助!

預告下一篇的主題:Agency & In-house Design 的不同體驗,敬請期待!

謝謝你的閱讀!我目前工作之餘有提供職涯諮詢的服務,無論你是有意往資深或管理職發展的設計師,或是新晉主管不知如何面對領導設計團隊的挑戰,又或者是想轉職進入到設計產業的人,我希望能藉由自己的經驗來提供專業的引導與支持,幫助設計師們更有信心去面對各種挑戰 🙌

🌐 網站:https://mentor-mark.webflow.io/
🗓️ 直接預約諮詢:https://cal.com/mark-liang/mentorship
👤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rk-liang/

--

--

Mark Liang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 @KKBOX. Love to create product experiences, share design knowledge and workplace experience. www.youwenliang.com